2009年4月5日 星期日

讀書雜想

在大學中的某些科目,儘管在歸屬的領域別上是天差地遠,但知識本身卻是具有多重領域的運用性。會有這麼有趣的發現,主要是因為這幾天密集的同時閱讀了兩種科目;一是管院的組織行為,一是社工系的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。管院跟社科院,在人們的刻板印象裡,一定是出現完全不同的兩種聯想,但就涉及的範疇以及細節性劃分來說,卻也會有交相重疊之處,當然這樣的重疊固然是比人文和社科的重疊要少很多。而就個人的經驗來看,我想關鍵點就是在於那門學問與「人」的相關性有多少。

組織行為,其實就是在研究人在組織中的行為,而其中牽涉到個人發展、團體互動、組織結構以及外在環境等等,這些因素單獨存在又交互影響,故而成為密不可分的一項研究領域。至於社工師必考的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,便是在探討個人行為與生理、心理、社會的互動關係,期望能由多面向的角度來了解案主狀況,進而制定出適合的處遇原則。所以相同的知識理論,能夠多元的應用到不同的領域上,自然是相當合理的事。

好比現在組行跟人行社環都談到學習(Learing),介紹完基本的學習理論,如古典制約、操作型制約(又分增強與懲罰)、社會學習理論等,再來探討每個理論的應用與優劣之處。如組行就談管理者如何利用學習理論來激勵員工,而人行社環就講學習理論如何建構、發展,來藉此評估案主是否有學習障礙等。同樣的出發點,卻能夠衍伸不同的分支,進而達成各自的目標物。

在大學裡,能夠在不同的課別上看見類似的知識理論,其實是相當令人興奮的事。除了是一種交互應用及深化應證的過程,還能拓廣學習者本身思考邏輯,以及豐富看待事物角度。我想許多人在倡導的大量閱讀、多元學習,其實也涵蓋了這般的概念吧!?;喔當然其不止於類似概念的重複運用,還有多元知識的涉取,以及豐富生命本質的用意。

讀讀佛洛伊德的心理動力理論,看看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,再分辨一下古典制約、操作性制約還有社會學習的不同,最後稍微比較他們在社會學和管理學上的應用,這真是一件令人著迷的事。畢竟其能將存在卻不知所以然的現象,納入一種系統性的解釋脈絡之中,已是一項偉大的成就;而能延續到今天,使一般人(如我這個普通的大學生)得以思考並運用,更是一件美妙無比的事。

不過許多複雜的理論,雖然暫時對改變外在的一切好像沒有及時性的幫助,可是卻是了解自身以及他人的良好途徑。我想有時候知識本身並不是像其被象徵性賦予的那麼嚴肅;知識的運用反而能夠是休閒性的精神滿足,用以更貼近人性和心靈罷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